编者按:“全市广大教师要向评选出的“郑州最美教师”和师德先进个人对标、看齐,坚守理想信念、锤炼道德情操、匠心钻研业务、爱心润养学生,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陶然在近日举行的师德报告会上说,“我们就是要在全市教育战线掀起一个学习楷模、干事创业的新高潮,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关心教育、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感悟身边榜样精神力量、传递郑州教育系统正能量。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郑州教育信息网将镜头聚焦可爱的教师群体,去发现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正能量,去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
本期,推出两亩半校园的追光者——王磊。
为练好英语 他的艰苦无人知晓
曾几何时,一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激起在王磊心中,对教师职业的那份涟漪。但现实,却很骨感。中师毕业后,王磊面临着只有大专,才能参加招教考试的现实。无奈之下,只得怀揣着一丝希望,来到了一所,离家20公里远的偏远农村小学,开始了每月只有300元工资的代课教师生涯,而且这一干就是四年。
当时,王磊代课的村庄很小,学生也不多,为了让农村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他主动承担了1—6年级的英语和计算机教学工作,即使现在,很多学校也并未在低年级开设英语和计算机课程。由于普师毕业,基本没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他,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北边1公里的黄河大堤上,凌晨4四点半的星空,他异常熟悉。为了练习口语,他把防洪大坝上,堆放整齐的防汛石堆,当成了自己的学生,一句一句的领读,一声一声的练习,虽然只达到了,伦敦郊区的口音,但他仍不断的向着,标准的伦敦音去努力。
有时,也会引来早起干农活的村民,驻足聆听一会儿,他们虽然听不懂,但会向王磊伸出大拇指,面带微笑,朴实无华的说,“王老师,说咧还怪中听嘞!”
不愿让孩子成为“井底之蛙”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更没有便捷的网络资源,乡下孩子唯一的课外读物,就是教科书。王磊说,他不甘心让自己所教的孩子,像井底之蛙一般,闭塞于这方寸之间。于是,他就多次往返于相隔五十多公里的书城与学校,自费为孩子们购买了学习资料。
2005年的第一场雪。王磊辗转多次倒车,来到伏牛路图书市场,购置了学生急需的课外读物,回到毛庄公交车终点站时,已是夜色朦胧。下车后,骑着他的大洋摩托,一路“突突突”的赶往20公里外的学校,在走到107辅道索须河大桥上的时候,由于天黑路滑,摩托车突然来了一个高难度动作——漂移,瞬间车头车尾斗转星移,而王磊,前空翻加就地十八滚,雪地滑行十几米后,终于,在摩擦力和路边石的作用下,停了下来。他赶紧爬起来,从雪地里,把散落一地的书,给捡了起来,可一些书,还是有了褶皱和污渍,心中好不是滋味。
这时,从左腿膝盖和右脸颊上,传来的阵痛,王磊这才让我意识到自己“挂彩”了。第二天,当学生领到自己期待已久的,带着雪水浸润的课外书时,小心翼翼的翻开了褶皱的图书,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看着孩子们爱不释手的样子,王磊身体的疼痛,早已被心底的甜蜜给融化了。
后来,学校师资不断得到了补充,王磊便选择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并自费购买了人教版、苏教版、浙教版、鄂教版等全国十几个版本,从小学到高中的,全套信息技术教材,并逐课进行研究,以便寻找到更加适合的学习资源,教授给学生。
每逢假期,文化路上的科技市场,便成了他实践探究的场所,各种硬件的性能指标,新上市的科技产品,他都会如饥似渴的去求知。他把学生按照不同社区,分成了信息技术志愿服务小分队,学以致用的,把自己学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生活中去,为社区群众提供义务服务。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王磊说:
两亩半的校园虽小,但我的学生,志向却十分远大,在这方寸之间,他们收获了一个又一个让大家称赞的成绩,但我深知,每一项荣誉,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激励着我,梦在远方,路在脚下,要继续扎根农村,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师一校,奉献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