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过硬方能挑重担,作风优良才能打胜仗。能力作风建设关键在行动。郑州市教育局以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高质量建设郑州“美好教育”为目标,统筹谋划,突出重点,立足实战,精准发力,推进“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不断走心走实。
《郑州教育》特别推出“强能力 锻作风 优服务 促发展 建设高质量美好教育”专题报道,展现郑州教育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步步躬身前行的奋进姿态。
实干才能出实效、有实绩。为发挥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导向作用,用评价撬动各项改革的深度发生,郑州市自2013年全面推进中小学评价改革,被确定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基于体系化的行政驱动,形成了中小学评价改革的“郑州模型”。 在“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中,我市继续坚持“评价育人”的核心理念,把评价作为学校育人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性教育活动,站在“立德树人”的层面去思考、设计与实践,坚持评价标准指向育人标准,评价过程落实育人过程,评价结果促进育人措施改进与成效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推行教学评一致性设计,倡导评价先行,把教与学的全过程行为统一到评价标准即育人标准之下,由此让育人目标具体化、育人过程日常化、育人方式科学化。
金水区外国语小学学子在“悦创世界”自信分享
“双轮”驱动 育人质量螺旋提升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内外双循环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外部是政府层面(市、县区)的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主要对学校教育质量及其获得过程进行评价,建立起质量监控、指导改进的区域化评价机制。内部是以校为本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教师评价、班级和小组评价、学业评价、综合评价、创新成果评价等,实施一校一策的教学改进与提升。基于这个体系,确立了“评价—改进—再评价—再改进”的育人质量螺旋提升模式。
同时,我市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发育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对《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中的“关键指标”进行了细化,形成了《郑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各县区、各学校在此基础上,结合区情、校情对该《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细化,从而构建起既具共性基础又具有一定县区特色、学校特色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以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评价。
为实现评价改革的持续优化,我市形成了“三会”“两诊断”“一达标”的区域协同推进机制。“三会”,即全市重在方向引领的课程与教学工作会、重在问题解决的校本教研工作推进会和重在文化建设的德育建设会;“两诊断”是指每年两次的全域课堂诊断交流活动;“一达标”是指全学段全学科教师都要参加(学科)课程建设能力达标活动。运用这个机制,以学业评价为抓手,突出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增值评价,统一了评价改革思想、改革步调、改革要求,保障了评价育人改革的区域化实施。
金水区第二实验小学学生作品在校园里精彩亮相
引智借力 多元评价全学段覆盖
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早已实现多元“绿色评价”。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实施的“义务教育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与改进提升”项目,引导学校、教师既关注学生学业成就又关注其精神成长,用多元、综合的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每年测评覆盖11个区县,200余所学校,突出改进功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维提升。经过几年的监测引导,我市学生睡眠状况、科学素养等得到显著提升;75所评价改革典型样本学校,200多项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新型课堂样态逐步呈现。
同时,依托大连现代学习科学研究院,在普通高中实施的“普通高中增值评价”项目,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起点水平、背景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探查学校、班级、学生的进步状况,客观判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更有针对性地、科学有效地评价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效能,逐步从“育分”走向“育人”。“增值评价”调动了教师教的有效性和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得到彰显,创客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地理实践力课程等在全国范围产生了学术影响;学校管理更加科学,基于数据引导、优化了文理分科比例,引领了普通高中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新学期,郑州市第十九高级中学师生畅谈“实干”
落地生根 以生为本诠释初心
我市始终倡导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从关注分数、关注升学转向关注人的发展,教育质量回归到育人质量,回归到人的素质,回归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管理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证据,从基于管理转向基于情怀;从分数管理转向素质管理,从成绩管理转向文化管理,从学科管理转向课程管理,也改良了学校的育人生态。
教师从关注“教”,到更多地关注“学”、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注重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200多项基于有效教学、深度学习、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理念的新型课堂样态纷纷呈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较大发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先进学习理念和方式正成为常态。
学位不断增加、教育质量持续提高,初步实现了基础教育均衡和高质量发展,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升。同时,不断释放的新型教育质量观和综合评价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社会评价生态,逐步把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评议学校的标尺;结合民办学校招生改革等措施,择校热持续降温。
今后,我市将持续实施“评价育人”,多措并举,精准发力,久久为功,进一步改善区域教育评价生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郑报全媒体记者 周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