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教育,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学习的空间和平台,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为幼儿获得世界感性的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因此,挖掘利用登封本土化自然资源,让幼儿“与资源亲密的对话”,将乡土材料巧投于小班数学活动中,为数学活动增添更多的活力,乡土教材的融入使数学活动更具时效和特色。乡土材料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是幼儿每天都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幼儿健康活泼、勇敢自信的品质,激发幼儿爱家乡、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要想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必须创设适合幼儿自身活动的环境,提高幼儿表现与表达能力的机会,促进幼儿在操作、学习、游戏中获得发展。可以看到,我园教师已经在其他领域创设了一系列的本土课程,比如:语言教育活动《十三棍僧救唐王》、《我是小导游》,社会活动《欢迎你到登封来》,科学活动《好吃的红薯》,艺术《嵩岳寺塔》,健康活动《金鸡独立》、《少林小子》等课程。但小班数学领域本土课程还没有一整套完整、系统的课程,原因分析如下:幼儿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影响了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质性进展,对登封本土文化资源、社区周边人文环境资源利用比例极小、使用频率较低、开发程度层次较低,对园内有形资源进行有限的浅层次开发占主体。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教师先了解登封本土文化,罗列本土资源清单,并将其有机地加以整合,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探索性活动,以形成有登封特色的课程体系,可以培养幼儿的本土意识,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幼儿所处环境,充分利用登封本土自然资源,培养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的幼儿,从而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小班数学区域活动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数学本土课程。
二、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年3月——2018年5月)
1. 确定课题组成员,召开首次课题筹备会;
2. 采用头脑风暴方式,大家集思广益,商议本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情况;
3. 采用网络搜索、家长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适合小班数学领域的本土资源;
4.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5. 针对本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培训,再次修改完善方案,提高此方案的可行度;
6. 针对研究课题收集的相关资料、数据等材料,落实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8年5月——2018年12月)
1. 综合运用调查问卷、参考文献资料、观察记录、行动研究等多种方法对本土资源进行研讨,并制定出能供小班数学领域采用的本土资源;
2. 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与培训活动,交流、总结各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策略;
3. 积累好过程性材料,让其具有阶段性、总结性,并及时总结各项经验,制定下步可行性计划;
第三阶段:总结整理阶段(2019年1月——2019年3月)
1. 分析、整理前段时间研讨出来的本土资源材料,本课题组教师利用备课时间采用多种方式,多次开展研讨会,敲定出能被小班数学领域利用的本土资源,形成课题研究文字材料;
2. 本课题组教师通过多次研磨小班数学领域知识点与本土资源的融合,先初步制定上课所需的教案,多次上课、磨课、研课,采用一课三研的方式,把制定的教案打造成成熟型的示范课,以此来形成本课题组研究报告的各类文字成果;
3. 完成本课题研究报告以及有关的专题论文等,申请结题鉴定,与本园其他教师不定时交流和推广研究自己研磨出来的教案,并虚心接受老师们的建议,让自己的小班本土数学课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 主要做法和经验
陈鹤琴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刺激,轻松和谐的环境能让幼儿产生愉快、振奋的情绪,形成同伴间和谐融洽的气氛,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率。本课题组教师充分利用登封旅游文明城市的优势,借助我们家乡这一大的环境背景,紧紧抓住“天地之中” 嵩山历史建筑、少林寺等风景名胜为契机,挖掘出登封特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区资源、特产资源等对幼儿实施教育。无论是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还是这片土地赋予我们的一草一木,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质材料和具有本土气息的自然资源。如:塔林、花生等等。随着对本土文化认识的深入,我们的目光从鲜艳漂亮的成品教具和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转向了身边的自然材料。我们把本土文化带进幼儿的数学学习活动,根据幼儿需要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并提供相应的材料、教具,让幼儿尝试操作。使孩子们身临其中,与之亲密对话,充分感受着本土文化所带来的魅力。本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与交流,通过各种渠道(问卷调查、查阅书籍、报刊、网络等)搜集整理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料。同时教师在搜集资料时用幼儿的眼光去捕捉本土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使之成为鲜活的课程内容。
本次课题的研讨,我们组在每次会议上均采用头脑风暴、集思广益的方式,大家用发散性思维,你一言我一语,积极的把自己所学、所知、所感、所悟都发表出来。每次会议,各位组员都要记录会议重要内容,要有会议记录(见过程性材料--照片),以便再次会议能顺利召开,在有效的时间里做最有效事情。
本课题组中期活动依次为:
1. 组织家长带幼儿去登封市风景名胜(少林寺塔林、嵩山、三黄寨、法王寺等)观看,让幼儿近距离观看、触摸、感知本土资源,同时家长拍照记录幼儿活动瞬间,并发送给本班教师,以便在课堂上使用。
2. 利用农作物成熟时间,组织家长带幼儿去农田里,近距离观看、触摸、认知各种应季的农作物,让幼儿采摘并品尝其劳动成果。
3. 分别针对本园小班教师、家长随机进行问卷调查,以便掌握小班教师和家长对登封本土资源的了解程度。
4. 组织本组成员教师开展研讨活动,重点研讨、汇总小班数学领域知识点,初步分析哪些知识点可以被有效利用到课堂中。
5. 再次组织本组成员开展研讨会,邀请数学组教研组长参与,再次共同探讨能有效被利用的本土资源有哪些?确定能被利用的本土材料。
6. 本组课题组教师利用上次教研时制定的内容,积极准备本土材料,摸索出小班数学本土领域的教案。
7. 利用备课时间,本课题组成员教师聚在一起,对自己摸索出的教案依次说课、试课,其他各位成员教师听课、同伴互助,并详细记录听课笔记。
8. 本课题组成员教师采用“一课三研”的形式,抱着把自己设计出来的教案打磨成示范引领课的态度,不断研磨、反思、修改、再次试课,最后确定出成果型的优质教案。
9. 本课题组打磨出来的小班本土领域数学课,在同年龄组和全园范围内进行示范,认真听取其他教师提出的建议,并反思、修改。
四、 取得成果
在本组成员教师不断努力下,我组课题基本成果如下:
1. 本组教师汇总小班数学领域知识点如下:认知5以内数
几何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形)、排序(ABAB,ABBABB)、比高低、比长短、按某一特征进行分类、1和许多、1——10的唱数等。
2. 经过家长和教师的努力,汇总的登封本土可利用资源有:风景名胜(少林寺塔林、嵩山、三黄寨、法王寺等);土特产(红薯、芥丝、韭花、刀削面、红香椿、芥菜、少林寺素饼、登封烧饼、焖子、红薯粉条等);少林兵器;各类茶(少林禅茶、嵩山首乌茶、润嗓金银花、嵩山佛茶等);少林小和尚;各类植物种子及树叶等。
3. 本课题组教师成员研讨出适合小班数学领域的本土资源有:少林素饼、少林小和尚、塔林、红薯、花生、少林兵器、银杏叶、烧饼等。
4. 本课题组研讨出小班数学本土课程教案共六节,分别是:
(1)《1和许多》让幼儿感知“1”和“许多”,并初步区别
“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按规律排序》练习按和尚个子大小、衣服颜色间隔
排序,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间隔排列方法并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排序方法。
(3)《神奇的兵器》按兵器特征进行分类;了解标记的含义,对符号初步具有敏感性。
(4)《数花生》认识家乡的土特产——花生,能手口一致地
点数5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
(5)《吃素饼(数的认识)》学习1——10的顺唱数,并能辨别1——10的字形特征;学习按1——10的顺序进行连线。
(6)《高高低低的塔林》掌握比较塔林高矮的正确方法;体验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排列顺序。
5. 为了小班幼儿更深度的了解登封本土资源,我组成员教师合力改造了班级区域活动——少林寺,区域活动包含:我眼中的少林寺、景点大全、我喜欢的景点、藏经阁、演武厅、家乡特产、工艺坊等,让幼儿身临其境去感受。(具体图片详见过程性资料)
五、 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本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俗风情、优良的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登封市本土资源肥沃,但能被用到小班数学领域的却少之又少。同时也由于本组教师成员中有两名临近生产的孕妇,在整个课题组织过程中,虽然大家都很努力,但还是心有余,力不足,没有充分的挖掘出当地本土资源。本组课题组织活动形式有点单一,本土资源没能更有效的利用起来。
米罗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需要一个引发点,即使它是一粒灰尘,或是一道亮光,它的形会孕育出一系列东西,尔后又能生生不息。”
因此,我们组成员教师决定接下来继续挖掘本地本土资源,让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小班数学,而是随着幼儿的不断成长,把课题推向中班、大班,把研究的领域扩张到幼儿园学习活动各个领域,形成长期、有效的研究成果,认真把一个有效的本土资源充分发挥到它的极致,多形式的投入到幼儿园课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