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对于很多人来说,太难了!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
武汉封城,继而全国多地进入高度戒严状态。
工厂停工停产,商场商店关闭,娱乐场所歇业,甚至很多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关门。
……
而我,在疫情期间,一边备课上课,一边读书学习,偶然遇见了青春语文,创新意识被激发并开始萌芽;年末,赴北京,去荥阳,参加培训学习,又遇见了很多致力于教育教学的青春领路人;学习归来,在县教研室刘建慧老师的引领下,加入“星星点灯共读营”,遇见了一群热爱阅读的青春共读者。
回首2020年,我收获满满,进步显著,所以,我想说,2020,遇见你,真好!
遇见青春语文,真好!
年初,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完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厂停工停产,学生停课不停学。作为一名十八线小县城的一线教师,我积极响应号召,摇身一变,化身女主播,开始线上直播授课。
平日里,看到别人做主播挥洒自如,谈笑风生,觉得轮到自己也一样能够无拘无束。可真的坐到电脑前,将要打开摄像头的那一刻,想到屏幕那头端坐的除了学生,可能还有他们的父母家人。他们或许是工人,或许是农民,或许是老师,或许是医生……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精英,我不免忐忑不安,诚惶诚恐。一节课后,我暗下决心,从此一定要保证课堂质量,争取把每一节课都上成优质课。于是,积极查阅资料,认真备课成了我课前必修的功课。有时,为了一个知识点,我会花上半天时间,浏览几乎所有与之相关的网站网页。某一天,我误打误撞,闯入“语文湿地”,又先后关注了“语文湿地”和“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两个公众号。那时,湿地的名师们,正在语文湿地教师成长学院做公益线上课堂。群文教学、创新教学开始进入我的教学生活,我甚至自费购买他们的课件,慢慢模仿折腾。
教学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时,我让学生从文本中选择与阿长有关的某个事件,用对话的形式将其改写成一个小剧本,既激发了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杨绛先生的《老王》时,我化身作者杨绛,学生化身老王,我们在拉车、坐车的路上,通过一次次闲聊,学生真正读懂了老王的“苦”与“善”,从此常怀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关注每一个弱小的生命。
教学《外国诗二首》时,在“素读诗句”这一环节,我们班的雍纹琪同学是这样朗读的——“我喜欢《未选择的路》,是因为我身处选择之中时,迷茫的内心能在诗文中找到一丝清明,坚定!听!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少年本色是诗人,在这里,学生化身诗人激情吟诵……
像这样课堂生成远远大于老师传授的案例还有很多,每次课上,我都激情澎湃,热血沸腾;课后,我又心生欢喜,信心满满。
王君老师说,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我知道,在课堂创新的路上,我才刚刚开始。可是,我相信:只要开始,永远不晚;只要用心,皆有可能。
遇见青春领路人,真好!
自2005年跻身于教师行列,至今,已是第16个年头了。这16年来,我由一名青涩稚嫩的年轻教师成长为一名成熟稳重的骨干教师,对知识的把握也由零零散散趋向系统化。
但是,我越加不满足于现状,我要追求更大的进步,追求卓越。
11月中旬,我先后赴北京、荥阳参加“中牟县第七届名师”、“郑州市中小学千人教育名家”培训。在培训中,我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校园,做回了学生,和优秀专家、教授的零距离接触,我不仅了解了最新的教育政策,而且更新了教育理念,明确了新的教学方向,学习了科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技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琼教授以《从经验走向卓越:名师成长的路径》为题的一堂课教会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坚持阅读专业书籍,并从中汲取理论知识。还要坚持写教学反思,在反思、研究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和风格,即在日常教学中研究,在日常研究中教学,让教书和研究同行,这样,才能突破固有经验,做一个有思想的研究型名师。
于是,培训归来,我开始坚持阅读专业成长类书籍。近三个月来,我先后阅读了王君老师的《听王君讲作文》(上、下),黄厚江老师的《看得见成长的课堂》、《预约课堂的精彩》、《作文课的味道》,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等。
有人说,做着什么样的事情,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读专业成长类书籍,我遇见了青春灵动的王君老师,她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要打造自己的代表课,课堂一定要聚焦;敦厚质朴的黄厚江老师让我知道了共生教学就是找到共生原点,打造具有生长性的课堂;幽默风趣的于永正老师让我懂得了语文教学应该重情趣、重积累、重感悟、重迁移、重习惯……读书,不仅让我的专业知识得以沉淀,也让我的心灵日趋宁静与丰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导师杨明全教授也告诉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要有反转课堂的能力。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努力打造创新课堂,这些都是我学习、研究的方向。我从关注知识传授到关注知识建构,力争做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关注教学到关注学习,力争做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从关注静态知识到关注知识生成,力争要做教学的研究者。
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韩宝江博士的讲座也给了我启示:语文的本真就是创新。
于是,我开始模仿、尝试群文教学,课堂上自然生成的内容越来越多,我教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越来越兴致盎然……
我相信,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只要我用心、认真,我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因为,只有跳出繁琐,才能走向成长;只有跳出狭隘,才能走向开阔;只有跳出片面,才能走向科学。
遇见青春共读者,真好!
2020年暑假,我陆续购置了一些专业成长类书籍,如李镇西老师的《我这样做班主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周忠玉老师的《周忠玉青春语文古诗文教学实践13例》,王君老师的《天生我材会写作》,王君、陈晓东等老师合著的《搞定作文这只小怪兽》……假期里,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11月中旬,我赴北京参加“中牟县第七届名师”培训,有幸再次和刘建慧老师同行,她读书码字,孜孜不倦。午间驿站是她的阵地,深宵灯火是她的伴侣,她的勤勉刻苦、精进不休感染着我,也影响着我,我被她深厚扎实的专业素养吸引着,激励着,开始模仿她、学习她。培训归来,在她的引领下,我加入“星星点灯共读营”,并迅速组建了我们自己的读书群。
在那里,我遇见了一个又一个热爱读书、内心丰盈的小伙伴:已过知天命之年但仍勤奋好学、博学广识的孙爱玲老师、黄锦贵老师;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的王宏丽老师;笃实好学、兢兢业业的冯素珍老师、蒋小免老师;初出茅庐却潜精研思的刘梦茹、王江阳、闫冬老师……我们坚持每天读专业成长类书籍或经典书籍,坚持分享读书心得或感悟,很快有了自己的教学设想,并付诸于实践。
年过半百的孙爱玲老师,认真研读《周忠玉青春语文古诗文教学实践13例》,大胆尝试群诗教学;初登讲台的刘梦茹老师,竟悄悄购买了好多专业书籍,勇于开拓创新,以孙悟空的成长经历为线索,设计了一节名著阅读课,取得了校级二等奖的佳绩;素珍姐也说,以前对读书有懈怠,读着读着就不读了,自从和大家共读,戒掉了电视瘾,真正爱上了阅读。
“独行快,众行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梦路上,有这么多的同行者,我的2020,行稳致远,相信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