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中国教师报记者 褚清源 / 秦刚
来到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宁小学时正值课间,记者看到教学楼4楼的科技长廊里围满了学生。有的学生在玩动力发电自行车,有的学生在体验锻炼手眼协调能力的设备“手不能抖”,还有学生排队与会聊天的计算机对话,感受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和无弦琴的魔力……副校长陈瑞华告诉记者,为了让学生可以随时体验科技的奇妙,学校将很多科学实验器材从实验室搬到了教学楼的走廊。
在郑州经开区蝶湖小学,有一面“会提问”的墙:“时间为什么不能倒退”“空气为什么看不到,摸不着,闻不到呢”“为什么眼睛会流出眼泪”……这面墙被称为“好奇墙”,孩子们在这里用问题点亮墙壁,也点亮了整个校园。校长张智慧说:“小学是科学教育的浪漫阶段,贵在为孩子营造一方大胆想象、敢于提问的空间。”
而在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路小学,校徽里的铅笔和放大镜告诉我们,这是一所从办学之初就重视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小学。“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学生有温暖的心、创造的手、审美的眼、智慧的脑。”校长温慧这样解释。
郑州市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之一。记者走进校园最直观的感受是,这里的环境会说话,校园文化不仅仅有人文和艺术气息,更彰显了丰富的科技元素。校园环境因为科技元素的加入,使学生可以在沉浸式的环境中多维度、全方位感受科技的魅力。
有意思的体验——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创中学
“现在的科学课成了学生的最爱,因为课上可以做实验,课后服务时间可以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物化。”谈到自己的科学课,耿书军脸上写满了笑容。
耿书军是郑州经开区滨河第一小学科学教研组组长。他对什么样的科学课是好课有一个形象的概括:一堂课下来如果学生没发出几次“啊、哈、哦”的感叹,就不是好课。在他看来,让学生对科学课产生兴趣就要让他们不断产生认知冲突。让他感慨的不只是来自学生的认可,还有“科学教育迎来的春天”。一个显性的变化是,近年来学校科学教师由1名增加到了5名,科学课的教研氛围更浓了。
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教师于福丹的科学课同样很受学生欢迎。她经常带领学生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过去的一年里,她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抛石机,开启了一个题为《穿越古战场的抛石机》的项目式学习。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案修订—动手制作—测试—修正”,最终设计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抛石机。郑东新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崔芳说:“这场高认知、高参与的项目式学习紧张而刺激,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如何在失败中总结经验。”
与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一样,康宁小学近年来也致力于推进科学课的教学方式变革,以大单元情境化教学改进课堂教学,让科学课呈现了全新的样态。科学教研组组长杨静静告诉记者,现在的科学课不再是看实验、记公式、做练习,而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除了好玩的科学课,学校还有科创类社团、童创科技节等深受学生喜欢的活动。
拍摄科学微电影是中原区桐淮路小学科学教育方面的一大特色。科学微电影就是学生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制作成5—8分钟的短视频。校长胡秀春介绍说,5—8分钟的探究内容如何制作得有深度、有美感,是学校微电影制作团队遇到的创作瓶颈。后来在专家指导下,微电影团队完成了17部科学微电影的制作,《青蛙王子变身记》《走近破烂王》等在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并在央视少儿频道展播。
中原区建设路小学是全国气象科普特色学校。记者在这里看到,学校不仅有与国家气象总局联网的“小芙童”校园气象站,还为孩子们安装了便于观察的人工气象百叶窗、雨水蒸发皿等设备,为孩子们观测气象提供了数据参考。学校逐渐形成了“一站、一室、一课”的气象课程特色,在“小芙童”校园气象站,三年级学生每学年进行一次天气日历绘制活动,社团成员坚持不懈进行观测、分析,为此“小芙童”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
“无论科学课、课后服务,还是市级或区级科技运动会,都在助力形成‘人人想玩、人人能玩、人人爱玩’的科学教育氛围。”郑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连珂说。
有意义的联合——五育融合,馆校结合,家校联合
一年前,郑州经开区滨河一小一名学生患了白血病。这在学校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新闻事件。学生不仅自发组织了捐款,还引发了对同学病情的研究,并提出了很多知识上的困惑:白血病是一种什么病,是怎么引起的?学校科学教师为此设计了“认识细胞”课程。在课后服务中,组织学生进行专项拓展阅读,开展科学小制作,制作各种各样的细胞模型,学生用黏土为患白血病的同学制作了一罐子“红细胞”,希望他早日康复;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医学机构听专家讲解,借助他们的电子显微镜等设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区分病理涂片和正常涂片的不同,使学生对细胞的功能有了深刻认识,更感受到科学技术可以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郑州经开区滨河第一小学学生讲解干冰实验
“这场由身边患病同学引发的一次跨学科学习,让学习真实发生,也让教学教研走向了联合。” 滨河一小校长余新莉说,“有不少科学课是科学教师走进企业与工程师一起联合教研的结果。”
围绕科学教育进行跨学科学习的还有郑东新区龙翼小学。该校将科学教育适时融入“五育”,以“匠心”为主题,开发了“匠心·木工”“匠心·编程”等系列科学课程。在校长吕君莉看来,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在学生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
在郑州经开区蝶湖小学,记者了解到,针对浪费纸张现象,去年该校组织学生走进郑州公用集团环保教育博物馆开展“变废为宝”课程学习,并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废旧纸箱、粉碎、浸泡、打浆、抄纸、晾纸的生产过程,让学生了解了再生纸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循环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该校还开发家长资源助力学校科学教育,一些家长应邀走进校园给学生讲述盾构机如何化身“入地蛟龙”,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大显身手,讲解如何进行水处理才能保障身体健康等。
创客教育是郑州市第四十二中学的特色。学校从七年级起开设机器人普及课程,并成立了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等社团,其中机器人社团连续7年获得河南省电脑制作活动一等奖第一名、世界机器人大会格斗机器人大赛一等奖;无人机社团在河南省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包揽前3名,连续3届斩获全国大奖。
该校的科学教育统筹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发了科学教育校本课程。如生物学科开发了《趣味生物》校本课程,编写出版了《生活的生物技术》校本教材,地理学科开发了《中国最想去的地方》校本课程,带领学生领略祖国山川河流,欣赏自然和人文景观等。
校长于红莲告诉记者,学校还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如在语文教学中介绍科技资料的搜集整理及科学小论文写作;生物教学中介绍基因工程、蛋白质合成及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应用等。
郑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张五敏表示,接下来郑州市教育局将牵头科学教育相关单位,建立有效联动、密切配合的科学教育协作机制,统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等单位,打造“家门口”的科学教育阵地。
有期待的改变——建队伍,搭平台,创品牌
创客教育是郑州市第八十四中学的一张名片。该校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制作、动口表达”,推进创客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2017年,郑东新区创新教育工作室落户该校,副校长范文礼担任工作室主持人。校长常慧钦也是一名科学教育爱好者,他一边自学,一边给学生讲创客课程。
并不是每所学校都有像郑州市第八十四中学这样对科学教育有研究的校长。因此,科学教育副校长的配备就显得尤为重要。
2023年12月29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教育大会召开。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文体局向宝稻(河南)生物科技研究院院长安正帅、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贺飞、河南航天管理局人事党群部部长冯东霞等人抛出了橄榄枝,聘请他们为郑州经开区部分中小学科学教育副校长。“科学教育副校长既有专业素养,又能跳出教育看教育,他们的加盟将为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文体局负责人戴红燕说。
科学教育副校长的进驻只是破解科学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措施之一。郑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丽娟是全国人大代表,今年两会期间她提出科学教育当务之急是做好科学教研员和科学教师两支队伍建设的建议。
如何推动科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王丽娟说,不仅要开展系统培训,落实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计划,每年组织科学教育骨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还应定期评价,以培养信息技术应用、学生学习评价、学科教学实践等能力为要求,科学、全面评价科学教师的素养水平。
王丽娟列举了郑州市中原区的一组数字。该区中小学共有科学教师557名,占该区教师总数的9.73%,这为科学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充分的师资保障。“下一步郑州将逐步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科学教师的目标”。
除了建队伍,还要搭平台,让师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为此,郑州市教育局去年举办了全市青少年科技运动会。运动会分为小学组和初中组,设有水火箭、气弓箭、铁丝陀螺等8个比赛项目。郑州市教育局督学曹章成说,“青少年科技运动会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创造精神,也成为推进科学教育的有力抓手”。
“教育是一种让可能性发生的学问。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次升级。”王丽娟说,“郑州不仅要做好科学教育,还要讲好科学教育故事,创建科学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