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1976年,改革开放开始时,我仅两岁。人都说70后的人活得很累,在家里是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在单位是中坚力量、业务骨干,你不吃苦谁吃苦呢。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70后也是幸福的一代,因为我们是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每当我静下心来,把自己的成长放到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去回忆时,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我们是改革开放一路风雨的见证者,我们也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我们,是幸福的。
1983年,我7岁,刚好开始上学。学校的课桌是用泥土砌的土墩子,一茬一茬的学生用他们的破衣袖把“桌面”磨得油光锃亮,凳子是学生从家里自带的小板凳,开学时带来放假时再带回家。我们的老师全是清一色边种地边教书的民办教师。我已不记得他们怎么教语文、数学,但我记得我一年级时就有音乐课可以上,这一点和同龄人比起来是很幸福的了,因为教我们一年级的苏老师会拉二胡。每到音乐课,苏老师就带着他那把二胡来教我们唱歌,永远只唱一首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苏老师只会拉这一首曲子呢,还是有意要在我们的心中埋下爱国的种子,至今也不得而知。我也永远记得这样一幕:那时父亲在乡镇厂里上班,每次厂里发油条,父亲都不舍得吃,总是带回家给爷爷奶奶尝尝鲜。而我们姐弟几个,只能远远地看着咽口水。
1989年,我小学毕业进入乡镇中学读初中。改革开放第一个10年,学校环境、人民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住校后,一周可以吃一次学校食堂的油饼了,甚至住宿条件也在逐步改善了,由几十个同学睡的大通铺搬到了上下床。我的中学老师们也有很多科班出身的了,音乐课不仅有风琴伴奏,还可以跟着录音机学唱《蜗牛和黄鹂鸟》、《兰花草》这样的流行歌曲了。三年后,我上了师范学校,此时的学习条件更加好了,每个教室都有一台大彩电,还有气派的篮球场、大大的图书馆、漂亮的舞蹈房、宽敞的音乐教室。
1995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到我的母校——袁庄乡中任教。带着青春的理想,带着满腔的热血,从一个校园进入另一个校园,我这个70后教了一帮80后。这些80后孩子好幸福啊,他们早已经不知道我们小时候坐过的土墩子课桌为何物了,学校也不再有一边种地一边教书的民办教师了。那些民办教师早已经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民办教师转为吃国家饭的正式教师了,他们对祖国对党充满了感激,唯有倾自己的所有来培育祖国的花朵。
经过农村学校近十年的锻炼,我调入实验小学。实验小学,地处新密闹市中心,是新密教育的招牌。拥有一流的办学条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家长的信任,孕育了和谐的、朴素的人文环境。在实验小学这棵大树的庇护下,在教育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我的从教之路越走越宽。
2004年,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我有幸成为市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这又是我一个新的成长起点,于是经常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新课程理念,这些都逼着我学习学习再学习。一本本新课程理论书籍,一本本中外经典名著,我尽情吮吸着书籍给予我的营养,尽情享受着新课程带来的精神盛宴。此时,我的人生目标也悄悄地起了变化。以前,我满足于上好每一节课,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公开课能够得到认可。可现在,我已经不满足于这些,我不满足于仅仅做个教书匠,我要努力做个科研型教师。于是我加入了郑州市级重点课题“小学高年级口语交际的研究”、郑州市一般课题“小学高年级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新密市级课题“写字教学研究”等课题的实验。
2010年,新密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市政府为全市所有教室配备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室里面全部接入互联网,学生能够足不出户,走遍世界。同时,政府为全市一万多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便于教师备课,教研等,还为全市中小学的教室、办公室、学生寝室配备空调,从教师的办公环境、办公条件到学生的学习环境、休息环境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想到不敢想的硬件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处处洋溢着学生们天真、可爱的笑脸。我和我的同事们也在享受这些教学便利的同时,感叹党的政策好,感叹改革开放给老百姓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实惠。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有质量”三字,醒目突出,重如千钧。教育从“广覆盖”向“有质量”迈进,既是百姓的新期待,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要让教育在公平基础上实现“有质量”,关键要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区域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更加注重补齐短板,更加重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薄弱学校、贫困地区、困难群体倾斜。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不让孩子们因为家庭贫困失学。让琅琅书声遍布乡村,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这些,都是实现“有质量”的教育课程表上的必修课。鉴于此,在新密市教体局统筹部署安排下,我校也率先实施教师学生分流,消除大班额计划,切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尽管实施的过程困难而艰辛,但我们还是排除万难,力求在十九大报告勾勒的教育发展蓝图指引下,做好新时代学生的领路人。我们深信:孩子们能通过“有质量”的教育而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断夯实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基。
回顾我的成长历程,从小学到中学、师范,再回到学校,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整整四十年,恰好是祖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四十年来,校园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太多的惊喜,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慨。回首过去,拾起自己一路成长的印迹,不知不觉,我们成了时代的见证者。改革开放四十年,我有幸与您同行,而且,将一如既往追随您,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