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风雨历程,40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40年来,作为一个见证者,经历了前进中的上街实验高中教与学的每一点变化,感慨万千。这些变化既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体现,也与上街政府对教育关注和投入息息相关。
岁月如梭,我在上街实验高中(原马固高中)工作已30年的光景。30年来,可以说校园环境及配套设施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感触最深的是首先是教室。原来学校教室破旧不堪,典型的农村校貌。砖瓦房子,教室的上方,在课堂上经常会有鸟儿在飞翔, 瞬间墙上、梁上的土就会洒落在教室里师生身上,因为它们的”家”在教室里。教室的地面是凹凸不平的土地,窗户比较小,尽管教室里也有电棒,但是依然显得昏暗。课桌、凳子高低不平的摆在教室里。冬季为取暖,窗户需要用塑料纸贴上,然后用钉子钉在木板条上固定好。教室的右前边角落处,有一个冬季取暖的“煤火”,在寒冷的季节,学校给每个班级发放一定数量的蜂窝煤。原因是教室里四面透风,冬季非常冷,所以必须有取暖设施。并且为了保证教室里学生的学习用品不被偷盗,晚上还需两个男同学在教室值日,在教室里休息。
其次,教育配套设施。学校配套的教具和实验器材基本上是空白,没有理化生实验室.如果做实验,教师提前在办公室做好,上课时带着必要的器材在教室前面给同学们做演示。备课时没有教辅资料,许多学科课堂教学局限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必要的教具需要自己制作,数学课用粗铁丝焊接成各种立体图形作为教具。遇到考试卷子是教师自己抽空用钢板、蜡纸刻写,然后用油墨印刷。每次印刷卷子后满手油墨。
第三,学校活动场地。上世纪90年代,学校孩子们活动的场所就是一块空地, 暑假过后长满草的土地操场,需要师生共同清理才可使用.乒乓球台是水泥板做成的,网就是一块块蓝砖排列形成的.活动器材主要是篮球和乒乓球,当然数量是不多的.
我们知道,要改善办学条件,需要政府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当时受经济条件限制,教学环境每年只能进行修缮,校容校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因为教室多数是危房,为保证学校正常教学有序进行,2001年荥阳市政府(当时学校属荥阳管辖)决定先将学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从马固迁到荥阳博英学校(私立学校),并且让学生家长帮忙运送高低床。当时运床队伍可谓是上街到荥阳的一道风景,浩浩荡荡。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入,2003年学校选了新的校址,从马固村迁到现在的上街登封路南段,学校老师集资建了新的教学楼,把部分学生从原本的危房里搬了出来,学校面貌焕然一新。2004年,区划调整,学校所在地归上街管辖。从此校园里新的豪华寝室、现代化的艺术楼落成、办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配套完善的教学设施相继投入使用,让渴求知识的学子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教学楼西侧的运动场地,6条塑胶跑道规整醒目、6个标准化篮球场、大量的标准化乒乓台,一个宽敞的绿茵足球场经常有学生因为上体育课、课外活动流连忘返,甚至上课迟到,忘记吃饭。体育器材室里各种活动器材应有尽有。室内体育场宽敞明亮,宽阔的运动场地也为多个班级同时上课提供了可能。
曾经破旧的乡村中学已经成为历史。教室里窗明几净,每个班都装有空调。教室里,摆着整齐划一的桌椅,在明亮灯光的照耀下,整个教室显得宽敞明亮,为每个求学的孩子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环境。并且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电子白板,班班通、计算机网络设备、网络教室、录播一体教室、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把教室打造成了现代化的学习空间。电子白板替代了传统的黑板,电子笔代替了粉笔。教育资源可以随时在教室查找,许多网上资源可以共享。学校的今天——校容校貌以及现代化教学配套设施的改观,也成为上街教育事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最直接的见证。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交给人民的满意答卷。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改革开放40年,上街区教育的变迁不仅体现在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上,还反映在跟随时代步伐而不断改进的教育模式、日益和国际接轨的教育理念,等方面。为适应现代化教学,区政府还在暑期开展多种培训。使全区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有了巨大提升和转变。有力地促进了上街教育的稳步提升和快速发展。
今天随着上街区对教育的进一步投入,上街教育的发展更加日新月异。素质教育逐步推进。近几年,在区政府的英明决策和大力支持下,与郑州106中学联合办学.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升学之路---发展艺术.以“美术”为主,常规教学不仅规划出科学合理的学习文化课和学习美术时间,还有专用美术教室和专业的106美术老师统一授课。同时学校的社团活动也更加丰富。乒乓球、篮球、音乐、校外实践等.....为同学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的空间和学习平台。
四十年,不过是历史一瞬,却足以影响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的命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相信在未来,我校在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