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为缓解市里招生压力而诞生,生源是周边名校吃剩下的“残羹”;成长在改革开放之中,实事求是她的工作作风;靠科研,抓管理,苦练内功;解放思想,借来了两次腾飞的东风。四十年拼搏,终于成名。一所学校辉煌,是共和国的一道彩虹。
关键词:教师 教育 科研 管理 发展
有这样一所学校,家长们因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被分去就读而集体到市委门口静坐;还是这所学校,其分校的招生人数与报名人数之比达到了1比10。这是一所被市政府命名的郑州市第一批为数不多的省级文明单位、郑州市“人民满意学校”。
这所学校就是中原人所熟悉的郑州市第五十七中学。虽然建校仅有40余载,相比其他老牌学校还算年轻,但她的成长却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
第一回 缓压力救援三方捡余生
因国穷先天不足降尘世
1976年,为缓解1962年新中国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对中学招生带来的压力,经过两年的紧张筹备,郑州市第五十七中学开始部分招生了。由于教学楼还没有盖好,学校于当年的10月份搭建起一排可做3个教室的毛毡房,保证了初一4个班、233名的新生的上课急需。
那时的五十七中设计规模为30个班的完全中学,校区占地10余亩。校门前的土路为一条南北不通的交通死角,选择在这里建校,目的就是要缓解周边三个老牌学校的招生压力。
五十七中就是以这样的出身和资格参与到了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中。其日子好过与否,听小学老师教育学生的口头语:“不好好学,请等着去上五十七中吧。”
第二回 初涉世步履蹒跚后发育
换思想重心转移秋水平
自从1976年秋季开始招生以后,学校开始了后发育过程。一直到1983年学校硬件建设才基本完工。竣工后的学校,有两栋教学楼(32个教室),一栋办公楼,一个图书室及生活用房。建筑面积总计为6296平方米 。
1978年底,全校教职工人数为80名。党、政、工、团各个机构业已建立,教研组也由原来的三个分化为与现在一样的七个教研组。至此,学校办学条件已初具规模,顺利完成了后期发育进程。
1979年的上半年,五十七中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郑州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先后出台了五十七中《关于教职工请假的几项规定》、《班主任职责》等十几个规章制度。这标志着学校工作重点向以教学为中心的目标转移。
这一年,高中开始招生了。
第三回 探索中频繁换帅局不稳
选干部德才兼备求发展
常言说的好,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在教师,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关键更在领导。对于新建的五十七中来说,科学的组建起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1976年至1984年间,负责学校工作的领导层频繁更换,学校各项工作举步维艰。
1984年后半年,中共郑州市委贯彻中央机构改革、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精神,对市直中学党政领导班子进行调整。3月份,组建起以李太令为校长、卢杰卿为支部书记的校级领导班子,10月份任命了全部中层干部,次年3月,教育局又派来了田秀华任行政副校长。
至此,动荡了8年的五十七中领导班子终于稳定下来。
第四回 “文革”后师资奇缺园丁瘦
教学生先扶教师上台阶
群众中有句谚语,叫“抢头不快,弄断枪杆”。“文革”后的中国,缺知识,缺人才现象普遍存在,教师队伍也像锈蚀斑斑的枪头,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五十七中的情况更忧,教师学历有一部分只是初中和中专文凭。尽快的提高教师文化水平,成为那时的当务之急。
一、 建立起促进教师学历达标的规章制度
从1979年开始,学校陆续制定了《教职工业余进修制度》、《关于推荐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的若干规定》等。先是选送历史、地理、生物部分教师到教师进修学院业余进修,继而又选派13位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脱产进修学习。到1996年,在校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本科学历占49%。
二、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活动
1. 1979年,组织部分教师(外语、数学、物理、化学)收听电
视广播教学;
2. 1980年,给每一位员工购买了《教育学》、《心理学》等读书,并组织大家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3. 举办了《古典文学》讲座。
除此,学校还经常开展书法、演讲、讲课、教案等比赛活动,对教师的业务提高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五回 抓创收勤工俭学弥不足
舍包袱专心教育国资助
改革开放初始,国家拿不出更多的钱用在教育上。怎么办?
穷则思变。在政策的支持下,1983年,学校创建了校办工厂——郑州市金属构件钢窗厂。1989年,钢窗厂大楼落成。
到1994年,在五十七中的麾下,有5家企业并存(钢窗厂、储蓄所、飞虹酒楼、文达公司、不锈钢加工厂)。那时的五十七中,校办企业做的风生水起。
同时,家大业大,一家人为此也操碎了心,潜在的隐患在膨胀。
与此相反,由于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绩,国家对教育的投资也在逐年增加,尊师重教、捐资助学的美德日益形成,校办企业的收入已显得微不足道。审时度势,从1996年开始,学校两届领导班子及时地对校办企业进行了整顿,进而取消了校办企业,只以出租门面房的形式来作为勤工俭学的收入。
2016年初,学校门面房也全部收回。
对于这历史的回归,有诗云:
跨河漫渡三十年,校园终得复清闲。河东开墙办工厂,河西店铺全收还。
原初囊空办实体,八仙过海巧化缘。今日校园通国库,小钱老九不再馋。
一心一意做书虫,高墙竖起壁森严。荣登公主气更盛,杂院变换桃花源。
在这期间,五十七中人勒紧裤腰带,大干快上,办学条件迅速的好了起来。1987年,建造了一栋家属搂;1995年实验搂建成;到1997年,五十七中学已经实现了“四机”进教室(录音机、放相机、投影机、电视机)的梦想;同时,微机室、语音室、电教室也相继建成。这样的现代化电教设备,连许多大学都是望尘莫及的。可以说,在硬件建设上,五十七中已经跨进了寥若晨星的一流学校之中。
见到了这里的现代化,郑州教育学院即刻把五十七中作为了她们的教学基地,经常拉着校长培训班的学员们到这里来参观学习。
第六回 依科研智慧教学育人才
抓管理激发干劲增效益
毛泽东同志历来认为,人是影响事物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哲学,五十七中学把发展的动力寄希望于人的挖潜上。
一、 教育有规律,科研长眼力
1996年,为加大教学研究力度,学校将教务处的功能分化出一部分,成立教科组,由名师史国宝负责,重点是抓好数学竞赛,并由此带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科组不负众望,就在1997年全国初中组数学联赛中,获得了河南赛区集体第一名。骄人的成绩竟然把河南赛区的颁奖仪式搬到了五十七中校园来进行,可说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1999年,改教科组为教科室,由特级教师张丽华任教科室主任。
2000年初,学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电视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一加一减”的“减负”措施和规定,并实现了“一高一低”(即学习成绩高起来,作业负担低下来)的管理目标。成功的经验引来了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岳修武主持召开的市级减负工作现场会。
2014年又创办了教科研期刊杂志《思来研去》。由于教科研工作有力,多次被郑州市教育局评为先进科研单位,并于2016年把五十七中学确立为“郑州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
二、 干劲重激发,管理出效益
改革开放后,“向管理要效益”理念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1996年6月,学校制定了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多项管理制度,如《双向选择、优化组合聘任制》、《毕业年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等;
1998年制定了《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提出“深化改革追求卓越、把握机遇跻身一流”新目标;
2000年, 出台《关于推荐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的若干规定》,并选
出学校首批骨干教师;
2004年 ,修订完善五十七中《制度汇编》;
2005年 制定《郑州五十七中名教师管理工作条例》并启动首届
“青蓝工程”;
2007年,改一节课时45分钟为40分钟,不仅为学生的“阳光
一小时”挤出了时间,更重要的是用缩短了的上课时间倒逼教师强化“背十当一”的教育理念。
三、 青睐班主任,盖楼夯地基
每一个教育者都清楚:学校的一切管理工作,最后的落脚点几乎都集中到了班主任身上,一个教学班是学校生命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和细胞。要提高办学质量,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心必须向班主任倾斜。为此,这些年来,学校做到了:(1)每学年开始,优先聘任班主任并随即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2)在职称评定、年度评先、奖金发放、干部选拔、住房分配等方面都向班主任倾斜;(3)2008年确定每年五月第二周为为“班主任节”;(4)2009启动“名班主任工程”。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牛鼻子,抓住了它,就有了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四、 走出去,遍采天下花中蜜;请进来,尽留达人囊中智
集改革开放之成就,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在教育领域,翻转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一个个全新的感念横空出世,对于这样的“坚果”,一向具有开拓精神的五十七中人,又开始了新的攻坚战。
1. 打开门。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就是打开国门,正眼向洋看世界。小异大同,五十七中人为再上一层楼,也将目光投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这不:
2005年,与上海铁岭中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
2010年与新加坡多个学校进行了互访;
2013年与北京文汇中学签订了友好交流协议。
这样说吧,十多年来,学校先后与国内包括台湾在内的十几个学校进行了友好交流,与国际上包括美国、韩国、新加坡在内的多个国家的中学进行了互访学习。
2. 走出去。如果说,打开门是向外观望的话,走出去就成了“西天取经”。从2013年开始 ,利用暑期,分别组织教师到上海、北京、重庆、苏州、西安等地大学进行学习。
3. 请进来。相对于走出去,请进来更具有简便易行,受益面宽广的特点。
近年来,学校共邀请田宝华、李国玉、吴志鋐、陈忠联等多名专家进行了十几次的学术报告会,为老师们的教学实践活动安装上了理论导航器。
第七回 常发声接受监督自加压
巧借力家长学校寻共识
一、 酒香也需唱叫卖,飘向万里驱雾霾
新时代,新特点。信息多了相屏障,坐等关注晚八秋。
在五十七中苦练内功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对外的舆论宣传工作。从1996年起,除了在重大活动时候邀请新闻单位到场采访宣传外,还与郑州晚报社携手,建立了小记者站,开印《小记者报》期刊。到2014年,又在自己托管的兴华中学开印起《雨汀》学生彩报,2018年,建立起新华社新华网小记者站。这些活动有力的推动了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也提高了我们学校的知名度。
春风绿了江南岸,江北何故不春颜。由于学校的骄人成绩,市领导们车水马龙式的到学校进行调研和指导工作。
二、 与家长办学校,寻合力共进步
学生的成长,家长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为了建立起立体式全覆盖教育网络,我们加大了家长学校的运行机制,努力使家长也变成教师。一学期六次的家长学校集中授课、三次家长沙龙、 三次班级家长会、一年一度的教学开放周活动,把家长与学校融合在了一起。
2016年,学校获得了省级示范性家长学校称号。
第八回 抓机遇提高档次创品牌
借东风跨越发展助民生
说起五十七中的发展,有两件事是非说不可。一是办“奥校”。一是划片就近入学。
先说办“奥校”这件事。1993年7月,郑州市五十七中学办起了奥林匹克学习班。这件事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奥校”在我市只有两所,陇海铁路以东选中了八中;陇海铁路以西,就选中了我们学校。八中,是一个老牌的名校,选中它人们觉得不奇怪。选五十七中,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免要打一机灵。为什么呢?
因为五十七中在数学教学方面,具有较雄厚的基础。仅1991年,全国数学联赛中,就获得了二等奖、三等奖各一名;在1993年省初中数学联赛中,初二年级又有有15名学生获奖,其中一等奖3人,初三年级11名学生参加全部获奖,具郑州市榜首。这正应验了那句名言: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奥校”的设立,极大的提升了五十七中的一部分生源的质量,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地位。这次机遇的扑捉,还得感谢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急速推进五十七中发展的另一件事,就不得不聊一聊划片就近入学的事(儿)。
1996年我市改革初中招生制度,实行划片就近入学。对于这项改革制度,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忧的是既得利益者,喜得是教育界的“第三世界”。
在1977年,面对国家高尖端人才的奇缺,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指示(参见《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于是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办起了不同类型的重点学校,为国家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斗转星移, 20年过去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实行就近入学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
这种招生政策的改变,给五十七中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相对优质的生源,配上老师们在当“小媳妇期间”积累起来的管理经验,如同良驹配上了好鞍。1999年,首届划片就近入学的毕业生中招成绩创五十七中历史新高。当年有34位学生的考试成绩达到了省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有140位考生的考试成绩达到了市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占报考高中人数的44%。从此以后,学校在教育局的多项排名中总排在前几位。五十七中让人刮目相看了!
腾飞在东风中,彰显出五十七中人的内功!
人是衣服马是鞍,在灰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同时,“时装”也在不断翻新。
1998年增建、改造了家属搂,既增加了职工住房面积,又美化了校园环境。
2000年,实验楼加高一层,变成了现在的5层。
2003年,把旧的教学搂变成了一座气势恢弘的集教学、图书、阅览、会议室于一体的智能综合大楼。
2011年,办公楼也以旧换新,越活越伟岸。
至此,五十七中学建筑面积由开始招生时的6300平方一路飙升为18000平方。
正是40年改革开放积累起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今天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营造了宽松的活动空间。
学校发展了,有了实力,有了人气,社会上的适龄学生要到五十七中上学的呼声也愈来愈高。于是乎在特殊时刻,就出现了文章一开头提到了有部分人去市委门口请愿的现象。为此,学校急民所急,勇分政府忧愁,于2004年开办起了五十七中分校,开始为社会承担起了较多的责任。
借鉴分校办学的成功经验,学校在2011年又成功托管了二七区兴华中学,其托管规模相当于再建一个五十七中学,为教育局提出的优质资源倍增工程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木秀于林必被人赏之,2014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实现了九十年代提出了中原一流的奋斗目标!
第九回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形成
新目标,中学生核心素养在落实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精神追求
回顾五十七中的发展史,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史,其中,和谐特色尤为突出。因为,我们体会过,不和谐就要退步。
那是在1987年,学校刚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却又被家属房的分配问题带入了“大字报时代”。
从那以后,五十七中人把和谐视为生命。
您看,为了和谐,五十七中的干部事事都做到了公正、平等、民主和法制;为了和谐,五十七中的每个人都做到了敬业、诚信和友善;为了和谐,五十七中的很多人都在克己符礼,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为了学校的发展,说到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 中学生核心素养是我们的教育追求
中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的教育大纲,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学教育中人才观的具体体现。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勇敢的抛弃了唯分数观,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您看,统编课程学习的扎实高效,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奠定了肥沃的土壤。模拟联合国社团、计算机创客社团都是走向全国,问鼎世界的优秀社团的代表。多年来,学校各级各类活动获奖无数,“平安校园”捷报频传。
三、 五十七中的小康生活已经到来
今天的五十七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富强,更加文明,更加和谐;今天的五十七中学生,思想健康,知识富有,适应性强。五十七中的校园不仅是学生幸福的花园,也是教师生活的洞天福地。
想当初:校园风沙,刻板印刷。粉笔开墙,个性抹杀。学生流失,教师外嫁。
看今朝:校园如画,白板当家。社团林立,家长齐夸。教师争入,业内称侠。
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我们可以含泪告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我们实现了!
四、 缩五十七中四十年之影,彰改革开放丰收果之彩
改革开放之前,郑州市第五十七中学像是个牙牙学语的两岁童年,改革开放的40年,正好是五十七中成长的40年。五十七中学成长的年轮,影印着祖国改革开放的光影。回望走过的金光大道,具有特色的四个阶段异常醒目:
第一阶段(1976—1984),发育期。改革开放后的前5年,正值学校建立后的前8年,学校经历了从建设到完成后发育的过程;
第二阶段(1985—1992),稳中求进期。这8年间,祖国建设是摸着石头过河,“六四”动乱其中,我校也处在频繁换帅后力求稳定、年年有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1992—1995),变数期。这三年,“发展才是硬道理”,“下海”潮风起云涌,做教育的人也见钱眼开。与此同时,五十七中人也站在了教育教学的潮头,抓竞赛,办奥班。真可谓是发展和机遇同在,风险与挑战齐驱;
第四阶段(1995—至今),快速发展期。从95年至今的23年间,祖国改革开放取得决定性胜利,五十七中人也与时俱进,不断的调整着办学方针和策略,矢志不移的向着中原名校的目标奋进。
这四个发展时期,如同一个人的发育,幼年期、少年期、青春期是不可逾越的阶段。今天的五十七中,正值朝气蓬勃,年富力强成年期。
常言说,人四十而不惑。作为我们五十七中人,也同全国人民一样,“四个自信”更加坚定,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一切领导,自觉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确保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一个大国屹立在东方,一所名校崛起在中原。
正所谓:改革开放求发展暖风万里绿神州,
五十七中抓机遇辉煌一校知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