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 条
当前所在位置:第36个教师节 > 最美教育故事
受援学校校长眼中的郑州支教教师:初心润深山、使命育芬芳

编者按:谢宗安,郑州市中原区互助路小学一名普通的党员老师。从教近30年,多次荣获区、市级优质课奖项,在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说:“不上课只研究,那就是纸上谈兵,没有说服力。一周担任25节语文课。

他说:“即使自己支教结束了,带出的骨干教师也像火种一样,播撒在山区老师的心田里,照亮山区孩子的求学路。”师徒结对,他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递给这里的老师,留给大山里的孩子。

今天,我们就跟随卢氏县朱阳关镇中心小学校长张海红一起来看看谢宗安老师的支教故事。

援建后漂亮的朱阳关中心小学

卢氏县南部边陲,坐落着一所美丽的山村小学,高耸的牌坊式的大门,“陕州直隶府书院”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崇文楼”“尚德楼”遥相呼应,青砖黛瓦,白灰勾缝,连续的拱门和回廊,橘红色的廊檐窗框,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仿佛让人穿越了时光,民国建筑气息扑面而来。叠翠青山是四邻,烟霞成伴草成茵,好一处求学之所在。这就是卢氏县朱阳关镇中心小学,也是郑州市中原区互助路小学教师谢宗安支教的学校。

勇挑重担,视山区学生如亲生

谢宗安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山区孩子辅导功课

卢氏县朱阳关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教职工46名,平均年龄不到30岁,大多都是特岗教师,谢宗安的到来如雪中送炭,学校视如珍宝,不忍心让他担课,想让他专心做教学研究工作,指导学科教学。可是,谢宗安坚持要上课,并且要上主课。谢老师说:“不上课只研究,那就是纸上谈兵,没有说服力。”

谢宗安一周担任25节语文课,从来没有喊累叫苦。教育部统编教材对于谢宗安来说也是全新的体验,为了更深入理解把握新教材,谢宗安结合山区学生实际写出了详细的教学方案。每天,他迎着朝霞走进教室,指导孩子们认真晨读;晚上八点多,他还在教室里给孩子们耐心讲解,把学校的“日清”“周清”“月考”工作做得一丝不苟。

谢宗安对学生更是关怀备至。班上有个叫阿颂尧的孩子,父亲因车祸早亡,母亲远嫁他乡。为了供应他上学,70多岁的爷爷还在田间劳作。谢宗安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不但在经济上尽力帮助,从郑州给他带来精美的书包、文具,带他到镇上买喜欢的服装,而且每天放学后为孩子补课并把他安全送回家。孩子的爷爷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紧紧握住谢老师的手,老泪纵横……

谢老师的勤勉努力、忠厚踏实、爱生如子,赢得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评价和尊重。大家都说谢老师反哺大山,真不简单!

示范引领,培育先进教学理念

谢宗安老师在为全镇老师做专业引领讲座

谢宗安老师在为全体老师上示范课

谢宗安深刻地认识到,支教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改变山区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

他在高效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之余,先后面向朱阳关镇全体老师做了题为《基于课标的教学设计》、《我的课堂如何高效》等专题讲座。他紧紧结合课标要求,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既有理论的引领,又有案例的佐证,更有方法的指导。讲座引发了全镇老师的思考和共鸣。

启事在教诲,成事在引导。为了让老师们理论联系实际,更便于操作,谢宗安经常给全体语文老师上示范课,课后组织老师认真评课,着重引导老师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听评课上,朱阳关镇中心校教办室主任贺军亭语重心长地说:“谢老师的课堂理念新,平实自然,希望全体老师利用好身边的优质资源,多向谢老师请教,我们要把谢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变成我们朱阳关镇中心小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谢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卢氏县朱阳关镇中心小学的教师逐渐摒弃了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开始组建班级合作小组,开始尝试“高效课堂新模式”,山里娃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师徒结对,带出一支本地骨干教师队伍

谢宗安老师在给徒弟评课

谢宗安老师在听徒弟的课

师徒结对再出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支教老师,谢宗安明白,支教,不仅仅是要带出一批优秀的学生,要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永远留在山区学校,还必须带出一支骨干教师队伍。而后者,无疑是此番支教更加有意义的事。于是,谢宗安主动向学校提议——开展师徒结对,下大力气带好几个徒弟。他说:“即使自己支教结束了,带出的骨干教师也像火种一样,播撒在山区老师的心田里,照亮山区孩子的求学路。”

卢氏县朱阳关镇中心小学的闫肃老师就是谢宗安老师的徒弟之一。闫肃老师个人素质不错,但在专业成长上始终没有突破。她曾感慨的说:“以前我是在荒野龋龋独行,是谢老师把我带上了快车道!”

2019年10月份,卢氏县教研室下发通知“举行新上岗教师汇报课比赛”,经过选拔,闫肃代表学校参赛,谢老师暗自喜悦——可以抓住这次机会,精心锤炼,努力培养出一棵好苗子。在准备赛课的近三个月里,谢老师手把手的传授,从教学观念的转变,到“导学案”“教案”的设计,再到课堂的组织,课件的制作,课后的反思……一点一滴、不厌其烦地指导。白天忙,就利用晚上和徒弟们一起备课。初冬的夜晚,山区的气温已降至零度以下,办公室没有取暖设施,冷如冰窖。冻得坐不住了,就站起来搓一搓手,跺一跺脚,然后接着备课。有时深夜突然对某个教学环节有了灵感,谢老师马上记录下来,生怕一觉醒来想法消失了。白天上完自己的课,就听闫肃的试讲课,然后组织评课,再指导徒弟修订教学设计,很多次忘记了吃饭,慌慌张张跑到学校食堂,饭菜已冰凉。两个多月,谢老师就像是在打仗,争分夺秒,丝毫没有松懈。

由于超强度的工作,再加上山区严寒的气候,谢宗安老师患上了中耳炎,左耳疼痛、耳鸣,严重影响到了晚上的睡眠,听力也在下降,他甚至怀疑左耳会不会失聪。祸不单行,谢老师的老父亲此时也因为冠心病住进了郑州市中心医院。但那段时间正是闫肃赛课前夕,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最需要师傅的指导。谢老师是个孝子,但为了工作,他嘱咐妻子照顾好父亲,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紧咬牙关坚持了下来。

磨课精技艺,赛台师惊艳。去年12月份,闫肃在全县新上岗教师汇报课比赛中夺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也是朱阳关镇中心小学有史以来在赛课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青蓝牵手共耕耘,师道传承满桃李。在谢宗安老师的推动下,“青蓝工程”已经在学校生根发芽,正在成为推动山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成为推动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发展的“助推器”,一大批当地青年骨干教师已经茁壮成长起来。

巍巍青山,溪水潺潺,2020年的疫情尚未过去,谢宗安老师第一时间又回到了朱阳关镇中心小学,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三尺讲台,继续耕耘着、奉献着……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豫ICP备100198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