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移动自主学堂 促进教与学转型
2016-01-21 有人访问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郑州二中自2010年10月实施“开放办学”以来,确立了“自主发展、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和“信息化、国际化、自主化”的学校发展战略,把“开放、自主、创新”作为学校工作的统领,积极营造“勤”文化。2014年学校被确定为首批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特色)。下面就信息化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做法汇报如下:
一、高中存在的普遍性难题
近些年来涌现出很多改革的模式和范式,不能否定,一些改革是有成效的,特别是升学率都会有显著的提高,但就满足学生未来发展而言,改变并不明显。归根结底,个性化教学难以实现和学业负担加重是两只主要的拦路虎。
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是课堂改革,而课堂中班级授课制是把全体学生当成一个整体来对待,一切都是同步的,因而无论怎么改,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无法实现个性化教学。另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在中学阶段转化为对顶尖大学的追逐,竞争在加剧,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因此,易导致课内对课外的牵制,校内对校外的绑架。课程建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都实质性让位于跟高考分数直接相关的课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很难落实。
二、我们的初步探索
相对于国外的教育体系,我们的应试体制弹性较小,捆得较死,学生们一旦进入到体系中,完全被牵着走,19岁前被牢牢地吸附在考试和题海中,无法脱身,缺乏足够的个人成长空间、自主时间和思想自由度。如果不做结构性的调整,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天才少年也会备受抑制。2011年初,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始了信息化创新实验项目的探索。当时的想法是:在互联网时代,以现有生源为基础,通过移动和平板技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育生产力,实现个性化教学,减轻学业负担,力图在学业质量不下降的基础上,解放学生的部分时间空间,促进他们在其他方面的素质提升。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教师队伍的筛选和高端专业培训。
2.与高校之间的教科研与研发机制的建立。
3.教学云平台的研发与测试。
4.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构建。
5.教学模式建立与资源的整合。
6.学科与技术的融合。
7.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逐步转型的模型分析。
8.各种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9.与知名IT企业和数据公司的密切合作。
10.与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在资源和技术上协同分享。
我们把这项工作命名为“移动自主学堂”,从2011年起开始在高中阶段开设创新实验班。班上的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ipad其实只是一个标志,远不能涵盖这项工作的内容与包含的挑战。现在已经在3个年级开设了12个创新班,学生达550人,进行全学科、常态化创新教学。创新班课堂教学形态是“四课型渐进式自主学堂”。“四课型”包括基础先学课、展示反馈课、点拨思辨课和练习评价课。强调了教学方式由教师教为主向学生学为主的转变。其特点是基于网络环境下,以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平台,以平板为工具,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泛在学习。家长可同步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形成家校合一的大教育格局。平台具有学生学习轨迹全程记录、断点再续、自动纠错等功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技术支撑。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按照整体规划,目前已初步完成第一阶段的目标,主要解决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资源的配置、效率的提高和数据的积累等问题,减轻学业负担和提高学习效率是首先解决的问题,也是验证其是否有生命力的标准,是整个项目的底线所在。伴随着数据的形成、资源的进一步丰富、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为的转变,将逐步进入到个性化教学的阶段,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了可能。
移动自主学堂带来很多变化:学生学习快乐了,成绩提高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创新实践能力显著增强。
创新班改变着学生,也改变着教师。创新班打开了师生互学、共同成长的新天地。李正成老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谢爱萍老师的课例获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本项目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我们认同: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就是要让每一个学习者经历不一样的学习过程,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信息化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而做有未来的教育也需要这一点。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探索和实践,矢志不移。
谢谢!
郑州二中自2010年10月实施“开放办学”以来,确立了“自主发展、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和“信息化、国际化、自主化”的学校发展战略,把“开放、自主、创新”作为学校工作的统领,积极营造“勤”文化。2014年学校被确定为首批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特色)。下面就信息化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做法汇报如下:
一、高中存在的普遍性难题
近些年来涌现出很多改革的模式和范式,不能否定,一些改革是有成效的,特别是升学率都会有显著的提高,但就满足学生未来发展而言,改变并不明显。归根结底,个性化教学难以实现和学业负担加重是两只主要的拦路虎。
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是课堂改革,而课堂中班级授课制是把全体学生当成一个整体来对待,一切都是同步的,因而无论怎么改,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无法实现个性化教学。另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在中学阶段转化为对顶尖大学的追逐,竞争在加剧,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因此,易导致课内对课外的牵制,校内对校外的绑架。课程建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都实质性让位于跟高考分数直接相关的课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很难落实。
二、我们的初步探索
相对于国外的教育体系,我们的应试体制弹性较小,捆得较死,学生们一旦进入到体系中,完全被牵着走,19岁前被牢牢地吸附在考试和题海中,无法脱身,缺乏足够的个人成长空间、自主时间和思想自由度。如果不做结构性的调整,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天才少年也会备受抑制。2011年初,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始了信息化创新实验项目的探索。当时的想法是:在互联网时代,以现有生源为基础,通过移动和平板技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育生产力,实现个性化教学,减轻学业负担,力图在学业质量不下降的基础上,解放学生的部分时间空间,促进他们在其他方面的素质提升。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教师队伍的筛选和高端专业培训。
2.与高校之间的教科研与研发机制的建立。
3.教学云平台的研发与测试。
4.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构建。
5.教学模式建立与资源的整合。
6.学科与技术的融合。
7.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逐步转型的模型分析。
8.各种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9.与知名IT企业和数据公司的密切合作。
10.与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在资源和技术上协同分享。
我们把这项工作命名为“移动自主学堂”,从2011年起开始在高中阶段开设创新实验班。班上的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ipad其实只是一个标志,远不能涵盖这项工作的内容与包含的挑战。现在已经在3个年级开设了12个创新班,学生达550人,进行全学科、常态化创新教学。创新班课堂教学形态是“四课型渐进式自主学堂”。“四课型”包括基础先学课、展示反馈课、点拨思辨课和练习评价课。强调了教学方式由教师教为主向学生学为主的转变。其特点是基于网络环境下,以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平台,以平板为工具,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泛在学习。家长可同步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形成家校合一的大教育格局。平台具有学生学习轨迹全程记录、断点再续、自动纠错等功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技术支撑。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按照整体规划,目前已初步完成第一阶段的目标,主要解决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资源的配置、效率的提高和数据的积累等问题,减轻学业负担和提高学习效率是首先解决的问题,也是验证其是否有生命力的标准,是整个项目的底线所在。伴随着数据的形成、资源的进一步丰富、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为的转变,将逐步进入到个性化教学的阶段,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了可能。
移动自主学堂带来很多变化:学生学习快乐了,成绩提高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创新实践能力显著增强。
创新班改变着学生,也改变着教师。创新班打开了师生互学、共同成长的新天地。李正成老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谢爱萍老师的课例获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本项目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我们认同: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就是要让每一个学习者经历不一样的学习过程,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信息化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而做有未来的教育也需要这一点。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探索和实践,矢志不移。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