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读书时光
2023 第39期 二维码
11

《温和坚定做教师》读书心得:做智慧教师、品艺术语言

作者:郑州高新区莲花街第二小学教师 赵倩倩

每位老师都应该掌握的、个人精进的底层逻辑、与学生相处之道……

要温和坚定做教师,虽不容易,但有方法。

《温和坚定做教师》的作者是沈丽新老师,一位有独立精神与自由灵魂的教育者。“儿童成长的陪伴者”这是她对自己的定位,摒弃那些世俗的名利,回到儿童本身思考教育的意义——越是本真的,越是珍贵的。

本书亮点

★给在教育一线感到迷茫和焦虑的读者安慰和方法。

★这些经验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和借鉴性,帮你精进,也帮你减压,助你做情绪稳定、温和坚定的教师。

★结合教育场景,涉及学生整理物品、上交作业、融入集体、性格教育等方面,解决工作中常见的困局,帮你理清杂乱的工作,减少身心内耗。

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无数问题都曾让我忧心烦恼,特别是作为班主任,班级每天大大小小的琐碎事情,总在不断考验着我的耐心。

读了沈老师的这本书,她像是在教育现场为我们呈现看似平常却满含深意的教育智慧——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游刃有余地将突发问题转化成教育契机,生成一个个精彩动人的故事。

这本书“温和”与“坚定”这两个关键词让我们去思考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育者。

我也从中悟出两个道理:做智慧教师、品艺术语言。

书中沈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特别接地气,都是拿来即可运用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方法,她所说的很多例子都让我触到了雷,但她总能在我焦虑、迷惑中巧妙、平静的解决了问题。

一、 智慧教师

如何做一名智慧教师,书中几个经典事例让我豁然开朗。

1. 收发作业

“我看到过寒假、暑假过后某些教室里堆放的寒假作业或者暑假作业,可能还有手抄报、日记本,乱七八糟的,一堆就是好几个月。

这些乱堆作业的教师,大概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会向孩子们传递什么信息。但是孩子们能够迅速而准确地作出解读:寒假作业、暑假作业做不做都无所谓,反正老师是不看的。次数多了,他们会渐渐对这个教师平时布置的作业开始怠慢。”

“每一次布置的作业,教师自己首先要慎重对待。我布置的作业从来不多。但是,凡我布置的作业,我一定要求收全。一旦出现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忘带或者没写,我会给予一定时间以供他们补交或者补写。在收全一套作业本后,我会对着全班孩子作出简短的评价。比如:谁的作业这次特别优秀,谁的作业有创意,谁的作业有进步……对于寒假作业、暑假作业、手抄报,我会选取几份优秀的在班级中及时展出,其他的都整理好并带到办公室去。”

只有教师重视自己布置的作业,并且通过各种仪式,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作业的重视,他们才会重视教师布置的作业并及时完成。

2. 不发抽象指令(数数效应)

学校里有各种场合需要学生排队。比如:出操、去专用教室上课、去餐厅用餐以及放学。

有的班级,每次整队都能够快速完成,并且不需要教师反复强调。而有的班级,每次整队都很拖沓,尽管教师在一边大声地催促。

有时候我去教室,准备带孩子们用餐,看到每张课桌上全都是各种画具及工具箱(孩子们刚上完美术课)。我会简单宣布:“请小朋友们马上整理好工具箱,出来排队。我数到十,如果数完谁还没有把工具箱放入柜子,我就批评他,并且今天餐后不能玩。”然后我就开始缓慢而坚定地数数:“一、二、三……”一般数到“八”或者“九”的时候,孩子们都已经能够走出教室。偶有超过“十”还没有走出教室的孩子,就会受到惩罚:午后不可以和同学们一起玩,只能站在老师身边看同学们玩。

而有的教师却可能说:“请小朋友们赶快收拾好工具箱,出来排队。”但事实上“赶快”这个词是非常抽象的。谁来决定“很快”或者“太慢”的标准呢?是教师还是学生?这个抽象的指令会让不同的学生做出各自的试探,很多孩子会一边聊天一边收拾,甚至先打闹一番。这对于先完成的学生很不公平,他们只能很无奈地在队伍中等待。至于教师,不是倚门等待——那就意味着孩子试探到“慢了也没关系”,就是发脾气——那就意味着在向孩子展示解决不了问题时的态度。

而且,教师如果一直持续发布这样抽象的指令,那么学生对教师指令的试探会一再重复。

抽象的指令,往往会导致师生双方更多的试探和纠纷。这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J·麦肯兹所说:“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信号由于不清楚和不够坚定,实际上鼓励了他们本想要制止的试探行为。”孩子试探得越多,教师采用无效的方法越多,双方陷入纠纷的次数就越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会让教师感觉压力重重并且精疲力竭。

二、 语言的艺术

在教育现场,教师总是使用问句,这样则使学生感到压力过大。沈老师在书中说到我们要少使用问句,多使用陈述句。

1. 少用反问句

反问句就像盘问,严重阻碍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教师长期对学生使用反问句,会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在学校的各种活动——比如远足、运动会之前,教师会跟学生明确各种规则。学生由于情绪高昂,很难静心听相关规则。教师前面刚说过,中途就有学生不时发问:“老师,可以……吗?”到最后教师往往会身心交瘁,“难道还要我再重复吗”就会脱口而出。而学生可能只记得教师的情绪,却没记住教师强调的内容。

“难道还要我再重复吗”这种反问其实带着强烈的否定情绪:你们理解能力这么差,你们记忆力这么差……这种语言是有害的,可能损伤学生的自尊。教师的工作是治疗,不是伤害。

“我再跟大家最后确认一下。”这样的表达中有暗示——最后一次讲了,也有提醒——大家再听一下,更有温暖的关怀——我不放心你们再讲一遍,学生也就更愿意去认真聆听。

2. 少用设问句

比如,做值日忘了关教室门窗。如果当天晚上下雨,则教室第二天早上就一片狼藉了。这个时候,教师的设问:“你们知道昨天谁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吗?是×××!”只会让那个学生内心充满惊恐。

而老师说一句值日生“忘了关教室的门窗”,则只是温和地指出事实。这样的陈述句,能够让学生自行去反省自己的失误,也会去提醒自己——以后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注意关好门窗。

教师说话的态度与所说的内容同等重要。我们把正面的信息提供给孩子,孩子通常会知道该做什么。只要教师在表示不满或者愤怒时没有对孩子进行攻击,孩子还是可以和我们合作的。教师要多心平气和地使用陈述句,少用问句,创造一个激励孩子与他人合作的情感世界,让孩子更好地与老师、父母合作,从而顺利地成长。

沈老师的文章中洋溢着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在教育问题面前,她总能找到妥帖的方式引导儿童的成长。这份自信来自于对教育的深刻认知,更来自于教育的智慧。教育是艺术,智慧成就教育的品质。生命的神奇在于拥有无限可能性,教育的伟大也在于我们可以用更多的方法来助力儿童的成长。

愿每位教育者满怀对教育的敬畏,奔赴教育的山海。从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教育秘籍;和孩子一起看见内在的“自然与真实”,用心呵护每一寸成长;珍视每一天中的“小确幸”,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创造一种富有人性之美的相处方式,传递爱与希望。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