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教育不是找罪受
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卢风琪
“只有吃点苦,受点累,才知道自己现在的生活多么幸福,才懂得珍惜和感恩,才吃得下学习的苦”……很多家长自身经历过苦难,他们坚信良好品格的形成得益于物质匮乏的环境,所以刻意让孩子吃苦。网上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孩子不好好学习,家长带孩子去工地搬砖、街上捡垃圾。但这种所谓的“吃苦教育”,真的有效果吗?
有些孩子在体验了生活疾苦后会发生积极改变,但仍然有很多孩子无动于衷。值得注意的是,人为设置障碍、制造出来的苦难往往不能激励孩子,反而让孩子感到被动和无能为力,还可能导致其价值观扭曲,发展受阻。从小体验物质匮乏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变得胆怯、自卑,要么过度节衣缩食,要么通过疯狂铺张浪费来补偿。真正的吃苦不仅仅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更重要的是“苦其心志”。《史记》里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说,只有当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时,才能够懂得行为规范和道理。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理解,如果一直将吃苦教育限制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层面,孩子将无法追求高层次的满足,比如关爱他人、与人协作和实现自我价值等。所以说,吃苦有必要,但不必太刻意。与其硬让孩子吃尽低级的苦,不如鼓励孩子面对日常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和困境,吃高级的苦来磨练意志,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制订规则,增强孩子自制力。父母担心富足的物质生活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理所应当,不懂得感恩、珍惜和努力。聪明的父母会帮助孩子制订规则,增强自制力。比如,看到喜欢的东西不是每次都买,而要通过主动承担家务和日常优良表现,赚取积分获得相应奖励。坚持早睡早起,规划好自己的一天,而不是整天随心所欲,一会儿打游戏,一会儿刷手机,一会儿玩玩具。在日常习惯养成和规则制订过程中,克服懒散、抵制诱惑,让孩子体验到独立、自主所带来的目标感和成就感,体会坚持一件事的积极意义。
学会放手,鼓励自主解决问题。对孩子来说,真正的吃苦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设定好的困难,而是主动接受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切挑战,从吃苦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收获成长。所以,只有家长学会放手,孩子才能真正走到困难面前,迎难而上。比如,让孩子独立完成房间打扫;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并对此负责;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生活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容接纳,亲子共同尝试。在有些家庭中,孩子除了要吃生活的苦,很多时候还在默默承受着来自家长的焦虑、批评和否定,饱受精神之苦。当孩子面对生活中真正的难题时,除了需要外界提供帮助,更需要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父母不该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而是应和孩子并肩作战。当孩子在学习上消极懈怠时,父母可以倾听孩子无助的心声,接纳孩子暂时做得不好,并和他一起查漏补缺;当孩子做事情胆怯退缩时,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情绪,并引导孩子实现小目标,等待孩子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