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呵护 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火墙”

家长课堂 返回首页

拥有这项能力,人生才能幸福

发布日期:2024-04-07

社会与情感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智力,包括情绪管理、自我意识、自我激励、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管理等方面的能力。201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的国际大规模测评。该研究主要借鉴“大五人格”模型,从任务能力(尽责性)、情绪调节(情绪稳定性)、协作能力(宜人性)、开放能力(开放性)和交往能力(外向性)五个方面建构了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框架。每个维度又分为三个方面,任务能力包括责任感、毅力和自控力;情绪调节包括抗压力、乐观和情绪控制力;协作能力包括共情、信任和合作;开放能力包括包容度、好奇心和创造性;交往能力包括乐群、果敢和活力。当前时代背景下,对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引起校家社各方的关注,并采取有效举措。

社会情感教育事关青少年一生幸福

儿童青少年阶段是人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国际上多项研究表明,社会情感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自尊和自我认知水平、学习动力和学业成绩等都会带来积极影响。

情绪稳定性是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经合组织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情绪调节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许多生活结果变量如教育期望、考试焦虑、生活满意度、幸福感与健康等密切相关。如果青少年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不足,当面对环境变化或压力无法适应和调整时,他们就容易产生焦虑、压抑、悲观等负面情绪或心理问题。有实证研究已经验证,社会情感教育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学生的抑郁与焦虑水平。

社会情感教育对青少年提升社交技能和改善人际关系的作用也得到了相关验证。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能帮助他们发展情感智慧、社交技能、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能力,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情感挑战和社交压力。有研究强调了儿童早期的社会情感教育对孩子的社交技能和未来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早期具有较强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个体,在成年后往往更容易取得学业和人际方面的成功。

心理学家谢利·泰勒2017年的一项研究是关注社会情感教育对自尊和自我认知的长期影响,结果显示,接受社会情感教育的学生在多年后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的自尊和自我认知水平。另外社会情感教育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也存在积极关联,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情感智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社会情感教育的学生更倾向于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并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

找出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缺失的原因

当今时代变化快、不确定性增加等因素,不可避免地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一定压力。有不少孩子可能智商很高,智力开发很早,但是他们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却比较低下。对于这种情况,有的家长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有的家长即使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也不知该如何应对。为什么当今的青少年群体似乎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更容易出现社会与情感能力缺失的情况?

一是社会转型和时代发展带来的影响。比如我国人口结构整体上呈现城市化、少子化、老龄化加速态势,给青少年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一定挑战。当代青少年对高品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比起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往往更多,当这种追求一旦与现实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产生矛盾,就会无形中给他们带来整体压力感。青少年的发展需求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水平如果不相适应则容易加重他们的心理焦虑。还有现在社会转型期存在的发展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不可预见性和变化性也容易带给人心理的落差和焦虑。

二是过度竞争导致青少年群体增加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抑郁与焦虑感。当代青少年群体面临的学业压力可能是空前的,一方面是升学等激烈竞争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各方对孩子学业成绩的关注过多、期望过高、评价单一,也容易破坏儿童青少年的内在价值感和学习自驱力。家长和老师应该有合理的期望,不过分强调竞争和成绩,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爱好。校家社各方也要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和支持系统,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的服务,以帮助那些面临压力和焦虑的学生。

三是当代青少年群体社会交往减少、沟通能力弱化,容易出现孤独和无助等心理问题。由于网络、智能手机的发展,导致青少年在现实中的社会化过程严重滞后。现在很多孩子都是一个手机捧在手里,去解决所有问题,但线下的人际交往却大大压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关于中国青少年社交状况的调查报告,探讨了青少年的社交圈子、社交渠道等情况,有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感到孤独。人是社会化动物,不可能活在虚拟的网络中,而当代青少年对互联网的依赖和现实社会化交往的减少,无疑是造成这个群体社会与情感能力弱化的重要因素,也提醒全社会要加强对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

教师和家长合力提升孩子社会与情感能力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社会与情感能力弱化等问题,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忽视,更不能简单地归因为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的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各方努力、综合治理的问题。在培养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上,建议学校和家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培养青少年的“钝感力”和“鲁棒性”。“钝感力”可理解为“迟钝的力量”。“钝感力”强的人,不会过于敏感,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不被情绪左右,从而更好地判断事物本质。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的“钝感力”,帮助他们学会放下情绪,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被过去所困扰,更好地把握现在。而“鲁棒性”是一个科学名词的音译,也叫“强健性”“弹性力”。现实中,“鲁棒性”强的孩子往往有更强的心理弹性,不容易被困难和打击压垮,生活和学习适应能力更强。锻炼“鲁棒性”需要练习,比如安排一些适当打破常规的活动,可以促进儿童青少年更好地适应变化。

第二,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教师和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业的同时,也要重视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并引导孩子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并及时调整。另外鼓励青少年建立平衡合理的时间表,确保他们在学习之余有充足的睡眠、运动和休息时间,以缓解学业压力和紧张情绪。

第三,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家庭是最好的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的场所,温暖有爱的家庭是孩子得到安全感、缓解压力的最重要港湾。尤其是当青少年遭遇挫折或情绪低落时,如果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共情与支持,他们内心会产生更多的力量来面对挑战,帮助他们走出低谷和危机。而父母的共情、倾听等也为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样,无形中熏陶和培养了孩子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另外要确保有足够的家庭时间,让家庭成员一起放松、交流和享受亲密关系。

第四,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人际交往。很多孩子对手机上瘾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找到自己更感兴趣的事情,平时在生活中多观察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帮助他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有意义的事情,并鼓励孩子多进行真实的人际互动,多给他们创造实践活动和生活体验的机会,减少他们对虚拟网络社交的依赖。

第五,提供情绪管理、时间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学校、家庭和社会不妨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的培训,教会他们调节情绪的方法,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学业和生活中的压力。可以将社会情感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帮助学生发展情感智力和人际关系技能。家长要多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教授青少年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让他们可以更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而拥有更多的掌控感和幸福感。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杨雄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07日第3版 版名:校家社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