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邪教组织“围猎”的对象
如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宗教信仰是信教民众心灵的归宿,是对彼岸世界美好精神家园的向往,披着宗教外衣的邪教则是破坏人类现世美好生活的杀手,是让人走向万劫不复的罪恶深渊,一旦失足,遗恨千古。但是,从邪教防控的社会实践来看,并不是所有接触邪教的人都会被其歪理邪说的蛊惑、都会被邪教拉下罪恶的泥潭。这是因为,趋利避害是绝大多数人的天然本能。毕竟,作为一个“理性人”,主流社会现存的价值标准、所获得的科学知识理性和生活常识,都会让人对邪教教唆自觉产生防邪“免疫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或者抵御邪教沼泽的吞噬。
可是对于某些特定群体的人们,因为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就很容易成为邪教组织 “围猎”的对象,沦为其待宰的“羔羊”。根据有关调查研究的结果我们发现,以下四类人群最易成为邪教痴迷者,最易成为被邪教组织围猎的对象,即:“闲人、穷人、不幸的人、想不开的人”。
一、何为邪教痴迷者
在临床心理学中,关于“痴迷”是这样解释的:“痴迷是一种盲信、一种偏执,是一种超验观念,即超出常人的理念,通常表现为‘类妄想症’的精神状态”。邪教痴迷者就是在精神状态方面脱离正常轨道的人,“盲信与偏执”是他们的性格特征。因为邪教痴迷者被反复洗脑,所以其对邪教教主极端崇拜,对邪教信念也极端坚定,凡是与他们现有认识相悖的,都是他们坚决反对的,个别信徒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生命来维护教主的权威和已有信念的神圣。譬如,众所周知的邪教“法轮功”信徒,一手炮制的所谓“以身护法”的“天安门自焚”事件就是痴迷邪教的很好例证。
邪教痴迷者的共同特点为:“十分狂热、过度沉沦于自己所痴迷的活动,当无法顺利进行所依赖的活动时,会出现心理上的严重不适,会不顾社会后果、规范、亲情;沉迷于组织内部的事情,将自己痴迷的活动置于生活的中心地位,并用‘教义’引导生活,几乎使自己的所有活动都服从、服务于教派组织”。
一旦成为痴迷者,信众就会成为“迷途的羔羊”,就会被邪教教主诱导进入早已设定的“羊圈和陷阱”中等待猎杀。所以,从社会防控的角度来看,弄清楚邪教组织围猎对象,对于防控邪教危害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那些群体易成为邪教痴迷者,易被邪教猎杀
1.“闲人”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改变,一部分传统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一定程度上导致所谓的“闲人”越来越多,退休人员,失业人员,拆迁产生的失地农民以及无固定职业者比例大大增加。此外,城乡留守老人、全职家庭主妇等也属此类人群。这部分人共同特点就是无事可做,有“大把的”时间可供其任意挥霍,我们常说“人闲生余事”,闲居无事,久之就会精神空虚,产生消极无助、寻求解脱的心理。
“闲人”这类群体,他们既有大量时间可自由支配,又存在着对身体健康问题的关切与需求,同时还可能有一定的精神信仰追求,再加上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相对滞后,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等原因,在此情况下,那些打着宗教信仰旗号的“类宗教”邪教组织,宣称能健身的“功法类”邪教组织就会趁虚而入,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招兵买马,围猎这些“闲人”作为待宰羔羊。
2.“穷人”
社会分工和个体能力的差异,会导致人的经济地位明显不同。“屁股指挥大脑”,个人的经济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诉求,统计数据显示,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够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收入偏低的这类人群无助感十分明显,其难以融入主流社会,除少数意志力特别强大的人外,多数人会沦入“双贫困”状态,即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并存,最终结果是沦为弱势群体。
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帮扶本是宗教团体提高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常见方式。心理学的规律揭示,个体在无助的心理状态下最渴望来自外力的救赎,最希望所谓的“奇迹”发生,最盼望能有某些具有超自然力“神人异士”横空出世来拯救自己的困顿。而打着宗教旗号的邪教及其教主也利用扶危济贫,伪善的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为了围猎此类人群,他们以关爱的名义,教主会组织人员对 “穷人”施以小恩小惠等现实的物质利益,帮助经济困难者暂时度过经济难关,同时他们还会宣扬标榜这是“神”或者邪教组织的大爱。因此,在感恩心理的作用下,多数人会失去警惕,会放下戒备心理,不知不觉中接受邪教歪理邪说的洗脑,沦为邪教信徒,痴迷于邪教的虚幻美好不能自拔。
譬如邪教组织“门徒会”,为达到骗人入教的目的,利用一些群众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看重实惠的情况,投其所好,以小恩小惠笼络人心,拉人入伙。有的邪教打着“帮工”的名义,给贫穷和生活困难的成员分配一些钱、粮、物,对家庭困难和外出“传道”的成员家庭在农忙时节予以帮助。由于多数人不了解邪教背后的目的,他们的一些小恩小惠确实迷惑了不少人。
3.“不幸”的人
人生际遇,顺境和逆境都会遇到。也许一部分人相对其他人会遭遇更多的不幸,对这些不幸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或者内心深处过度夸大自己的不幸,就有可能产生心理上的偏执。譬如一个人可能在下岗失业后又离异丧偶,身患疾病,家遭不测等,这些一连串的不幸叠加出现,很可能会使人万般绝望,怀疑人生。邪教组织对此类人群也特别关注,特别希望借此契机,网罗信徒。
在社会转型期,伴随着住房、教育、医疗等制度的全面改革,一些人的利益得失、社会地位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一部分人可能因为自身没有及时调整去适应形势改变,譬如下岗再就业或者创业,沦落为弱势群体,他们经济拮据,缺少抵抗疾病和各种天灾人祸的 “硬实力”,他们或身患重疾,或下岗失业,或经商失败,或婚姻破裂等等,是其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缺乏成就感和自我价值认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与此同时,邪教组织大肆攻击社会制度以及当下人们的道德水平,并将这些问题无限放大,使已经失意的群体更加前途无望,灰心丧气,甚至破罐子破摔。在此基础上,如果听信邪教组织吹嘘加入教派就可以摆脱困境,过上想要的好日子。那么,在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困境中,趋利思想就会让一部分人会产生幻想,妄图通过加入某一特定组织,从而获得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借以摆脱现实困境。
邪教组织在传教布道时,通常会将那些有不幸遭遇和心理创伤的人作为重点对象。譬如,“全能神”信徒罗华翠因为亲身经历过四川什邡市洛水镇的“5•12”大地震,体验过个人面对天灾人祸、渺小如草芥,躲无可躲,逃无可逃的可怕场景,所以当有人给她宣扬加入“全能神”就能在“世界末日”来临时受到保护时,她说:“想起地震来,我害怕极了,就跟着加入了‘全能神’”
4.“想不开”的人
不可否认,曾经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多数个体来说是一种可依赖的生活保障。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迅速变化,下岗、失业、退休、外来人员进城务工后,这些人逐渐告别体制内的舒适生活,迎接他们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外残酷的竞争法则,即便是生活有一定保障,但仍然会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失落感--要么仇视财富,抱怨社会、憎恶他人,要么是患得患失、异想天开等等。负面情绪会影响人的选择和判断,使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寂寞、孤独、空虚的心理状态。
正是出于这样的心理原因,这些人会趋向于加入某一个团体、组织,通过群体间的活动,需求温暖和依靠,借以排遣孤独和空虚,获得精神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针对这样的心理需要,邪教组织会专门予以迎合,为了拉拢信徒,他们常常派人到此类群体中,以小恩小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互济”为诱饵,诱使人们投入其“温暖的怀抱”,这具有很大的诱惑性与欺骗性。甚至当政府明令禁止取缔某些邪教后,仍有一部分人因为已经在精神上对其产生了依赖而迟迟不愿脱离。譬如法轮功、全能神等邪教组织,虽然被取缔许多年,但是仍有个别痴迷不悟者暗地里追随拥护,因为他们缺少安全感、归宿感,所以就特别留恋邪教组织提供的虚幻安全感和归属感。
总之,对待以上四类群体的成员,要特别加以关注,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从物质、精神等各个方面给与帮助,引导,指导,防控。如果能做到有区别,有针对性的让“闲人、穷人、不幸的人和想不开的人”各得其所,那么邪教组织在社会上的生存空间就会被一步步挤压,其组织发展逐渐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对社会的危害也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