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
叙事取向很重视属于个人的独特知识与能力,即“在地性知识(local knowledge)”,其中往往存放着许多珍贵与热情的故事情节。在叙事治疗概念里,很重要的是要先把眼光对焦在人们“生命热情”的所在,也就是人在做哪些事情的时候,眼睛是发亮的,笑容是满足的。
不过从孩子发展的概念,或文化对孩子的期待角度来说,我们习惯不去关心孩子的“热情”在哪里,而是关注孩子“应该”会什么、做什么,才是正确的、有用的。大人对于孩子常有许多订好的“标准”,这些标准代表着“主流”文化的观点与要求。
比如,如果一个五岁的孩子会背英文字母A到Z,是“厉害”;如果一个五岁的孩子开始认识一些字,也是“厉害”。因为这些“厉害”,在大人的眼里是“有用”的。然而,如果一个五岁的孩子花了许多时间,把家里的凳子摆成“乐器”,享受又投入地打鼓,却不愿意花同样的力气去认字、背英文字母,就可能会被评为“可惜”。但那却是孩子在五岁的生命时光里,非常独特的能力与热情。
如果我们把“在地性”与“主流”比喻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视野,那么往“在地性”的视野望去,常可窥见孩子们的天赋与美好;往“主流”的视野望去,许多活得和主流期待不同的孩子,生命中似乎只剩下不足与问题。在这样的眼光之下,孩子的生命只会日渐干枯,如何有力量走向健康与丰富?
叙事取向助人者要在叙事氛围里和孩子接触,视野上要学习打开、再打开,打开到可以跨越“应该与正常”,跨越“主流的标准”,看得见孩子更多的美好。叙事取向深信,看见人的天赋和美好,能让人获得尊严与力量。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一书大胆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思维藩篱。作者黄锦敦凭借自身多年陪伴孩子的深厚实践积累,娓娓道来一个个真实可感、鲜活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独辟蹊径,从心灵成长的独特视角出发,以叙事疗法的理念为指引,字里行间洋溢着智慧的光芒与蓬勃的生命力。书中不仅为家长们倾囊相授情绪管理等极具实操性的方法,更着重强调了理解与陪伴在亲子关系中的关键作用,助力家长深度滋养亲子关系,营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尤为难得的是,这本书还能启发家长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实现与孩子的携手共进、相互成就、共同成长。
推荐人:张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