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五重境界》
从教十几年来,我在教学中的想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拼命地教。我刚刚走上讲台时,会认真仔细地上好每一堂课,课本上的每一个例题都反复讲解,唯恐学生听不懂,课后反复做练习,一种题型要让学生做很多遍,直到形成条件反射后才觉得心里有底。平时如果有空课,常常是借班主任的便利强占使用,也不管学生反对不反对,心里觉得是为他们好,觉得这样做无可厚非。当然,付出总有回报,学生的成绩确实相当不错。
第二阶段:聪明地教。这样教了几年之后,我发现教得太累。学生取得好成绩全凭教师拼命工作,学生总是要毕业的,而我还要继续工作,我可不愿意真的像一支蜡烛一样燃到油尽灯枯。于是我调整策略,开始思考如何更有效率地教。经过仔细观察和思考,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对于他最终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我开始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阶段,我调整了教学的策略。不再只关注自身的讲课而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这样尝试下来效果显著,学生的成绩总体依然很好,而我的负担也大大减轻。
第三阶段:不教而教。教了十年书以后,我对于精益求精的课堂教学和教材研究产生了质疑。不容否定的是,我们现在的“好课”多得不胜枚举,各种不同的教学流派异彩纷呈,但是为什么教学改革的路却越走越窄?对此我十分困惑。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讲我们的教育走入的误区之一便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本能,而花大量的精力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举一个例子,我们训练牛吃草,研究牛的嘴巴张多少度、草从什么地方塞进去、一次塞多少、塞到什么地方、间隔是多少最合适,研究得不亦乐乎,却忘记了牛吃草是本能,只需将它带到草场上,不去管它,它自会悠哉地吃草。这个比喻恰恰印证了好的学生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道理。于是我逐渐转变思路,不再依赖教材。而是利用教材,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学科学习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我鼓励他们思考、质疑、研究、探索,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撰写自己的小论文。我的课堂教学越来越租糙,书上的许多例题我甚至根本不讲,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却空前高涨,学习成绩也十分好。
作者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向教师们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和精神追求。他鼓励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寻找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让教师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积极的引领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加投入地从事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引领教师跨越传统教育的束缚,探索教育的无限可能,帮助教师深刻领悟教育理念,思考教育的本质与教师的成长之路。
推荐人:马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