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谈吃》
品味生活,认识自己,吃得有味,活得随性。大家好,我是贾力耘,郑州市第五十一中学读书分享活动,我来了!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这本散文集。梁实秋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他是中国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中国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而美学家朱光潜曾在给梁实秋的信中说:“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梁实秋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其中“雅舍”系列散文,琳琅满目,多彩多姿,可说是梁先生的散文代表作。《雅舍谈吃》初版收录文章57篇,每篇都以一种食物的名称为题目,篇篇精致,充满闲情逸趣,读来常常口齿生津,馋涎欲滴;美食在作家的笔下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概念,它更是一种文化底蕴的代表。
他的笔调干净利落,内容隽永有趣;无论是谈吃论味,都有他的独特格调;一篇篇美食制作,不仅仅是叙事记情,更是对生活最本真底色的回忆。梁实秋出生于北京,翻开《雅舍谈吃》第一辑《吃在故乡》,“烤羊肉、烧鸭、豆汁儿、芙蓉鸡片、乌鱼钱、炸丸子、满汉细点、爆双脆”每一道美食里,都写满了老北平苍凉中的温暖;他记下的不仅是童年味道,还有过去散淡的时光,“我小时候,每到夏季必侍先君游十剎海。荷塘十里,游人如织。傍晚辄饭于会贤堂。入座后必先进大冰碗,冰块上敷以鲜藕、菱角、桃仁、杏仁、莲子之属······有一股清香沁人脾胃。饭后还要擎着几枝荷花莲蓬回家。胡同里也有小贩吆喝着卖莲蓬的,但是那个季节很短”。“夏天喝酸梅汤,冬天吃糖葫芦,在北平是各阶级人人都能享受的事。”“信远斋铺面很小,只有两间小门面,临街是一块黑漆金字匾额,铺内清洁简单,地道北平式的装修,进门右手方有黑漆大木桶一,里面有一大白瓷罐,罐外全是碎冰······因为桶大罐小冰多,喝起来冰泌脾胃······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酽,舍不得下咽。很少有人能站在那里喝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淡而有味的文字记录了那些温存的岁月,字里行间飘散的是人间烟火。
梁实秋说,“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所谓四方食事,不废风雅。1923年8月,梁实秋赴美留学哈佛大学;回国后,南下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到台湾,此后经常旅居海外,因此有了《雅舍谈吃》的第二辑《吃在四方》和第三辑《吃东道西》。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的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又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这两辑因作者的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豆腐干风波,康乃馨牛奶,吃在美国,麦当劳”等文章作者化身美食荒漠里的开荒人,亲自测评“牛肉饼夹面包”,也就是汉堡,将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写得谐趣横生。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走进《雅舍谈吃》,读一读那些串联起人间烟火气的食物记忆,深深抚慰我们凡人的心灵。即便生活单调一点、工作累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是阅读也好,生活也好,我们跟随梁先生的脚步,口味杂一点,对生活的兴趣广一点。
走进《雅舍谈吃》,读一读那些串联起人间烟火气的食物记忆,深深抚慰我们凡人的心灵。即便生活单调一点、工作累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是阅读也好,生活也好,我们跟随梁先生的脚步,口味杂一点,对生活的兴趣广一点。
推荐人:贾力耘